猴戏,又叫“耍猴”、“玩猴”,是我国旧社会穷苦人为了糊口生计驯练猴子模仿人类动作,学着人的表情,逗人娱乐嬉笑的一种流传在民间的游艺。
每到农闲或逢年过节,玩猴艺人挑着装满各种服装道具的木箱,牵着猴子,在街头巷尾找一片平坦的空闲地,让猴子按照主人的眼神和手势,戴上高帽、脸谱,穿上花衣,踩着节奏鲜明强烈的锣鼓点,或翻跟头,或跳迪斯科舞,做出各种滑稽逗人的动作,让人百看不厌。
猴戏,这朵特有的民间艺术之花,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河南省樊集、沙堰一带出土的汉画像砖上就有描绘猴子、狗和人在一起狩猎嬉戏的精彩画面,从《汉书》中洗头戴帽的猴子被用来骂人的记载上也可捕捉到猴戏的蛛丝马迹;西晋文学家传玄的《猿猴赋》则直接描写了当时猴戏的情景:“戴以赤帻,袜以朱巾。先装其面,又丹其唇。扬眉蹙额,若愁若嗔。既似老公,又类胡女。或低眩而虱,或抵掌而胡舞。”从猴的化妆,说到猴的表情动作,认为“戏猴纵猿”已经达到“瑰瑰惊人”的程度。
我国猴戏虽然古老,一代接一代的玩猴艺人饱尝了千辛万苦,猴戏却比较单调,只有五六块脸谱,即马五、老汉、包公、关公、蕾英、黄忠。既没有固定的剧目,也没有完整的套路,猴子只能表演一些作揖、戴帽、爬竿、翻跟头之类模仿人的简单动作。如今,随着玩猴艺人文化素质的提高,采取科学驯猴方法,猴戏的表演艺术也大大提高了。已向杂技团的惊险高难度动作和智慧技巧型发展。
经过严格和科学化驯练,猴子已学会了表演骑自行车、打篮球、滚绣球、木砖顶、走钢丝、转盘咬花,在钢丝上倒立、顶碗、倒挂金钩和跳迪斯科舞等20多套丰富多彩的剧目。一只驯练有素的猴子,一场可演一个多小时。据说,安徽省利辛县胡集区炉店村农民赵万里驯养的一只青毛猴,精灵活泼,动作娴熟,远近闻名,对观众能“察颜观色”,除表演以上节目外,还能站在滚动的滑板上象杂技和运动员一样,举重五公斤呢!
现在,玩猴艺人不仅驯练猴子表演传统剧目,而且还注意把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使演出更逼真逗趣。比如:演包公时,玩猴艺人唱着自编的小调“太阳落西又出东,母亲所生仁弟兄;大哥起名叫包典,兄名字叫包仝,所生三弟年纪小,起名就叫包文正。”当“包文正”三字一出主人口时,那猴子就迅速戴上黑里透红的假面具,帽翅微微颤动走起路来迈着方步,大摇大摆,庄重威严,把包公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风度表现得淋漓尽致;演武将时,假面具红白间映,野鸡翎高竖彩帽上,手持长矛,双目圆睁,神气十足;一会儿翻跟头,一会儿拿大顶,一会儿作拼杀状,显出骄横跋扈,威风凛凛,英勇不屈,神圣不可战的“大将”姿势。
演劳动人民时,假面具和帽子形象逼真,那穿着打上补丁|日服装的农夫,面带愁容,与周围的人友善相处,一会儿挺胸挑担疾走一会儿慢条斯理弯腰拉车轻行,显出辛勤劳动,令人同情的样子;演佳人时,假面具浓妆艳抹,面带愠色,穿红戴绿,凤冠金光闪闪,坐彩轿翩翩起舞等等,令人大饱眼福,逗得大家捧腹大笑,不时报以阵阵掌声。
昔日,玩猴卖艺,穷苦人漂流四方是为了糊口,如今,玩猴人成了受人尊敬的民间艺人,猴戏则活跃了城乡文化生活。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在此感谢作者。
欣旺配资-可靠配资平台-配资炒股之家-股票日内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