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又称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022年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居恶性肿瘤的第2位和第4位,严重威胁我国居民的生命健康。下面为大家介绍下大肠癌诊断和治疗方面的一些小常识。
一、诊断方面
1.筛查
大肠癌多发于40至70岁人群中,由于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而粪便隐血试验是一种简单、无创且成本较低的筛查方法,可以检测出肉眼不可见的消化道出血情况,有助于发现早期病变。尽管粪便隐血试验准确性有限,但仍是初步筛查的有效手段,有助于发现早期病变。50岁以上人群推荐每年进行一次粪便隐血试验,以便早期发现结直肠癌。
粪便DNA检测能够检测肿瘤DNA,是一种新型的大肠癌筛查手段,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不过其费用也相对较高,目前尚未普及。
直肠指检是医生用戴着手套的手指伸入肛门来检查直肠和周围器官的一种检查方法,大约80%的直肠癌发生在直肠指检可触及的部位,可以发现大部分的直肠癌,特别是距肛门较近的低位直肠癌,50岁以上人群推荐每年进行一次直肠指检。
结肠镜检查被认为是大肠癌筛查的“金标准”,因为它能直接观察大肠内壁,发现息肉或肿瘤,并进行活检。推荐首次肠镜检查在45-50岁进行,有肠癌家族史的人群建议从40岁开始,如果检查结果正常,一般可以每隔5-10年做一次肠镜。具体检查频率应根据个人情况和医生建议进行调整。
展开剩余73%2.诊断
如果出现便血、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如通过腹部触诊检查肿块,检查是否存在痔疮等,以区分这些症状是否由结直肠癌引起。
结肠镜检查也是确诊大肠癌的金标准,发现病变后可以取活检进行病理学检查,不仅可以明确病变性质是良性还是恶性,还可以判断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等重要信息。
CT、MRI和超声内镜等影像学检查常用于评估肿瘤的分期。CT扫描在大肠癌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能够清晰显示肿瘤的大小、位置、周围组织侵犯及远处转移情况。MRI在评估大肠癌局部侵犯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方面具有优势。超声内镜有助于判断肿瘤在肠壁内的浸润层次以及周围淋巴结是否受累。
二、治疗方面
1.手术治疗
大肠癌(Ⅰ期)的首选治疗方法是根治性切除术,根据肿瘤部位的不同,可采用右半结肠切除术、左半结肠切除术或直肠前切除术等术式,彻底切除包含肿瘤在内的肠段及其相应的系膜、淋巴结,以达到临床治愈的目的,其治愈率高达90%以上。进展期大肠癌(Ⅱ期、Ⅲ期)通常需要综合治疗。首先进行手术切除原发肿瘤及区域淋巴结清扫,术后根据病理结果决定是否需要辅助化疗。举例来说,对于Ⅲ期患者存在淋巴结转移的情况,术后必须进行化疗,以有效杀灭可能残留的癌细胞,从而降低术后复发风险。转移性大肠癌(Ⅳ期)的治疗较为复杂,但并非无望。对于仅出现肝或肺孤立转移灶的患者,可考虑手术切除原发灶和转移灶,此外结合全身化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手段,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广泛转移患者,则以姑息治疗为主,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目的在于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2.放射治疗
治疗中,放疗具有重要作用。术前放疗可以缩小肿瘤体积,降低肿瘤分期,提高手术切除率,并减少术后局部复发风险。通常医生会采用三维适形放疗或调强放疗技术,这些技术能够精确地将射线聚焦于肿瘤区域,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周边正常组织的伤害。术后放疗主要适用于手术切除不彻底或存在高复发风险的患者,通过放疗进一步达到清除残存癌细胞的目的。
3.化学治疗
方案的选择基于患者的病情分期、身体状况以及基因检测结果等因素。常用的化疗药物组合包括FOLFOX(奥沙利铂+亚叶酸钙+氟尿嘧啶)、FOLFIRI(伊立替康+亚叶酸钙+氟尿嘧啶)等。由于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在化疗过程中可能出现多种不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恶心呕吐以及神经毒性等,一旦发现,应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确保化疗过程的顺利进行。
4.靶向治疗
因突变的大肠癌患者中,靶向治疗具有显著效果。例如,贝伐珠单抗是一种靶向抗血管生成药物,通过抑制肿瘤血管新生,阻断期营养来源,阻止肿瘤生长和扩散,达到“饿死”肿瘤的目的。
5.免疫治疗
近年来在大肠癌领域取得一定进展,这些药物能够激发患者自身免疫系统的活力,从而有效攻击并消灭肿瘤细胞。对于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或错配修复缺陷(dMMR)的大肠癌患者,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纳武利尤单抗等显示出良好疗效。
6.中医治疗
中医药是治疗大肠癌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医遵循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强调以人为本,治疗过程注重生活质量的提升。与单一术后辅助化疗相比,术后辅助化疗联合中医治疗可降低大肠癌术后患者的复发转移率,减轻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周围神经病变等常见的化疗毒副反应,提高化疗完成率;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治疗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比较,可延缓晚期大肠癌病情进展、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近期及远期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居高不下,但其发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要我们足够重视,生活中坚持健康饮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同时提高防癌意识,做到早筛早诊早治,就一定能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作者: 陈彬 汤晓霞 刘慧 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中医肿瘤科
发布于:上海市欣旺配资-可靠配资平台-配资炒股之家-股票日内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